2018浙江高考作文只要没题浙江精神就算离题吗
2018年高考语文是首门应试科目,其中,受人关注文题已炉。
2000年,农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上海高考作文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天津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
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江苏高考作文题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
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浙江高考作文题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电白人为什么恨茂名原因是:
狠到不至主要是对茂名的领满意,没作为。
届全国一百强县电白72名,为什么得越来越差
为什么成不了市
为什么高化信能成为市
因为茂名知道电白的潜力,优势,地理位置,比其他三市好太多了,GDP一直是茂名的第一,茂名市政不傻。
而电白的财政很多年茂名拿去哪里建设发展你也可以查,这么多年跟茂名混其实电白没发展过,也就最近几年换届了基建有所发展,你可以查茂名历届政府都发展哪里,也可以查上层是哪里人你自己会有个大概了解,为什么在公路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建设港口
如果有企业过来投资建设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茂名的特产,水果,蔬菜为什么不能走海运呢
难道海运的成本不是最低吗
当然港口发展起来其他三市位置会更加尴尬。
但一个市如果不重点扶持一个地理位置好的地方发展,东搞下西搞搞那整个市都发展不了。
我相信如果电白升级为市政府肯定财政回归肯定会重点发展港口,这样电白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浙江之潮 一文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浙江之潮,形是什么 色是什么声是什么势是什么
写出大潮的什么
钱塘江潮是一自然奇观,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原文还描写了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岸上观众的情景,既衬托出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课文节选了周密原文的第一自然段,标题为《浙江潮》。
全文共四句话,开头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然后对潮水由远及近,作正面描绘,最后引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结构极为严谨。
文章语言虽简洁,却传神地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的特点,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描写形与色,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远处“方其远出海门”之时,作者形容仅如银线,“既而渐进”作者比做玉城雪岭;描写声势,则在比喻之外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再加上“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等几个精当的用词,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壮观景象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言散文之后编者附了一篇现代散文《观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钱塘潮的雄奇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现代散文《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
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气势,则从“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到“潮头已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是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写得直观形象。
与周密的精当简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声音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两篇文章的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垦荒精神作文50个字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题记走上大陈岛,踩着这片大海孕育的土地,感受着有着微微腥味的海风从脸上拂过,眼前的这座垦荒纪念碑显得分外高大。
1949年夏至1955年2月,残兵败将以大陈为据点,妄图守住。
在我人民解放军凌厉攻势下,最后不得不退守台湾。
撤退时带走了岛上一万七千多名居民,更是留下了五万余枚地雷。
而当年的垦荒队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登上了这座几乎成为废墟的海岛。
岛上的田地很肥沃,很难想象,曾今的这里只是杂草从生的荒地。
一念及此,垦荒队员们挥着锄头,撒着汗水,在这土地上劳作的场景变浮现于眼前。
田地附近有几幢红房子特别显眼,这就是垦荒队员住的南田新村。
许多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村口聊天,显得很安详,但在五十年前就是他们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冲天的干劲,完成了番薯、蚕豆、马铃薯和其他作物的播种任务,还建成了猪、兔、牛、羊畜牧场,植下了第一批果树。
他们的手掌上是一层厚厚的老茧,听他们说这是手被磨破了一次又一次留下的印记,也是他们的“勋章”。
从他们的叙述中我可以读出当年他们离开家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扎下根来,用自己的双手、青春,建设的那份热血以及自豪。
在返程的穿上,看着渐行渐远的大陈岛,心底的那份对垦地队员的敬佩之情却一直未曾有过减少。
他们用手中的锄头,用汗水,用青春在这四面环海的小岛上开拓出了一片属于他们的恢宏伟业,将梦想变为现实。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才将幸福带到了这座曾被摧残的海岛上。
而一届又一届的镇干部则是这胜利果实的,弘扬者。
他们在这五十年里为岛上的居民谋幸福,他们不就是新时代的垦荒队员嘛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这十六个字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也应在生活中诠释。
它号召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起精神的脊梁。
它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心浮气躁、神情飘忽,更不能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在通往前方的路上走的更远。
它勉励我们要精益求精,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一丝不苟,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建设自己那不能有一毫米误差的人生大厦。
它期待我们无私奉献,若日后以成功者的姿态面向社会时,莫忘了帮助过你的人以及你需要帮助的人。
大陈岛的垦荒在五十年前已经结束,但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生命中的垦荒却是没有终点的。
学业维艰,奋斗以成。
,困难不可避免,挑战随时都有,失败不可避免。
让我们振奋精神,勇立潮头,不为困难,迎难而上,做新一代的“垦荒者”
高二:王键?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如脊梁般支撑着垦荒人员造就了这么一方妙土
大陈岛,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着名岛屿,位于中国的椒江区东部岛上,它历史悠久,和十分独特,气候宜人,海产丰富,适合人们度假,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观赏海景,悠闲垂钓,享受美味的海鲜,素有的美称。
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曾经是一片的凄凉,偏乡僻壤,,满目疮痍,兔葵燕麦,岛上还留有数以千计的地雷。
人们不能温饱,他们在狭小的陋室啃着已经硬的馒头,喝很稀的番薯粥,然而垦荒队员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用四五十年的青春,将热血撒在这篇土地,他们将自己所有的爱都注入了这片荒凉的土地。
是他们,是垦荒队员改变了这里,使大陈岛焕然一新,变成了旅游胜地,变得风景如画,人们也变得富裕起来,他们用自己勤劳的那双手改变这片土地,也给自己给居民带来了幸福。
我们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学习弘扬他们的垦荒精神。
他们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演奏了一篇绚丽的乐章,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他们自愿奉献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投入到了这里,面对这一块荒土,他们不气馁,迎难而上,以顽强的意志拼搏。
垦荒队员铸剑为犁,把汗水,把青春,把热血洒向这片土地,他们离开了亲人,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来到了大陈岛,吃不饱,没有什么好的粮食,只有这块荒土,也有只有这块荒土,他们向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以满腔的热情对待它,一步一步陪着它成长。
垦荒队员教会我们要以顽强的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奇迹,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
要励志奋进,奋发向上,要保持昂扬积极乐观的精神,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信念,奋勇前进,不管遭受多少磨难,多少挫折,付出了多少,心中都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梦想成真,我要奋发前进,我要拼搏前进,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垦荒队员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催着我们向前进发,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创新,我们要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大陈,我们没有美丽的语言描绘你的美丽,垦荒队员,我们没有华丽的语言赞美你们的伟大,我们唯有把你们的精神当做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支撑。
前进的道路何不是困难重重,那又何妨,我们会携手共进,迎难而上,做时代的巨人,做祖国的脊梁
高二:李梦雅垦荒精神:一个女孩的垦荒生活 ——读《海蒂的天空》有感 王诗睿 当你收到一封可以让你继承三百二十亩土地的信时,你是否会怦然心动
当你到了那里,发现那儿异常寒冷,或酷热难当,你是否会半途而废
十六岁的女孩海蒂·伊尼斯·布鲁克斯不仅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留了下来,而且还用自己矮小的身体打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垦荒的同时,海蒂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莉菲、卡尔、却斯、公鸡吉姆„„ 读完了全书,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海蒂是靠着什么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年多的
要知道,这里的夏天是个大火炉,冬天是把冰匕首,时常还有自然灾害的侵袭;朋友也很难帮得上忙,因为他们自己都自顾难暇。
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我终于领悟到:是海蒂的坚强、骨气、坚韧使她在这儿活了下来。
冬天时,海蒂的手和脸已经被风吹的干裂,出了血,可她仍然完成了立起四百八十杆篱笆的壮举。
这件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难。
先把一根根粗壮的木头拖到指定的位置旁,再用铲子挖一个洞,再把木头插到里边去,然后用泥土塞进去,而且要塞的够牢。
光立一根篱笆,就让海蒂累的背都快断了,四百八十杆
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海蒂没有放弃,因为她要对这块土地负责,因为,这是她自己的土地! 当卡尔家的小麦蒂因流行病而倒下时,海蒂忍住了悲痛,强打起精神,继续照顾其他人。
因此麦蒂的妈妈、妹妹才能活下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坚强、骨气让海蒂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下来,相信这也会帮助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帮助。
海蒂虽然在这里停留了一年,但这一年一定会成为她今生永远不忘的记忆
海蒂的故事让我明白:生活中,你只有拥有坚强不屈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你才可能在社会上傲视群雄,否则,你今生永远只能当一个“Yes—Man”(唯唯诺诺的人)
勇立潮头搏大浪,敢为人先竞风流是什么意思
你好:“八月十,壮观无。
”这是北宋人苏东坡咏赞塘秋潮的千古。
千百年来,塘潮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多少慕名前来的游客。
9月1日是《萧山日报》创刊五十周年大庆之日,我们应邀参加了庆典。
举办方特意安排了9月2观塘潮,因为这天农历刚好是七月十八,今年巧逢闰月,观潮最佳时期比往年“八月十八”提前一个月左右。
在观潮城吃过中饭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赶到观潮点。
观潮点选在萧山美女坝,位于塘江南岸,是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江湾,据介绍,这里是观赏塘潮的最佳地点。
这天,艳阳高照,游客群集,为了安全,警察在重点危险地段设立了明显标志,禁止大家进入。
在烈日的炙烤下,我们翘首等待着潮水的到来。
下午2时40分左右,人群中有人说:“潮水来了,来了
”抬头望,只见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第一次观潮的人总会误认为是一座堤坝,还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不是潮水,潮头已由远而近,飞驰而来,伴之以隆隆的声响,好似天边闷雷滚动。
我赶紧拿出相机,打开镜头,不停地按着快门,怕稍纵即逝。
潮水越来越近,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
顷刻间,潮峰奔到眼前,倾涛泻浪,势如万马奔腾。
果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壮观场景,让我们齐声发出惊叹。
未曾回过神来,“返头潮”又让我们叹为观止。
这里,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
潮水至此,气势已经稍减,但冲到丁字坝头,仍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
随即潮头转返蹿向塘岸,直向塘顶观潮的我们扑来。
当然,因为我们站的地方垒起了石墙,有惊无险,据《萧山日报》社长孙焕林介绍,这返头潮的突然袭击,常使观潮者措手不及,几年前的一次观潮有几百人遇难,后来就在这危险地段垒起了石墙,以后每年都会出点小事故。
只是今年的潮水不知什么原因不如往年壮观。
有关“观潮”与“弄潮”的情景,北宋诗人潘阆有诗为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但是,在我看来,塘潮如今不只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有着其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奋发图强的精神,是塘江两岸人民弄潮精神的真实写照。
相关 塘怒潮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
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
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
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塘江中。
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
但越王也较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
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
他们的满腔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塘怒潮。
塘潮的形成 涨潮和落潮是海边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在夏历望日(即十五日)后两三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都比平时高涨。
涨落潮的产生是受月球、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当地球、太阳、月球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合在一起,力量特别强大。
中秋节正值夏历的八月十五日,这时,它们的位置连起来恰恰接近直线,所以秋潮较大是个一般现象。
不过像塘江口这样的大潮,在世界上却很少见。
塘江河口外宽内狭,形似喇叭。
在杭州湾湾口(王盘洋)处宽达100千米左右,可是在海宁盐官镇附近的江面,大约只有几千米。
当由外海来的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湾内水面就会迅速地壅高,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促进水位增高。
另一方面,当潮水进入塘江时,横亘在江口的一条沙坎成了一堵墙,使潮水前进的速度突然减慢,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形成后浪推前浪,潮头也就愈来愈高。
另外,在浙江沿海一带,夏秋之间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涌进的方向大体上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
许多有利于涨潮的因素,都集中在塘江口,特别是秋天,因此那里的秋潮成了世界上少见的奇景。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