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的亲身经历:什么样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家长成长_疫情

发布时间:2022-06-19 发表于话题:陪伴孩子成长家长感悟 点击:214 当前位置:代合美文网 > 社会 玩具 一位妈妈的亲身经历:什么样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家长成长_疫情 手机阅读

她的表情元素变得越来越丰富。以前的她看到熟悉的人,凡是和她打招呼、拥抱的,她都会露出微笑,但现在的她,笑起来依旧很好看,只不过看到陌生的人,偶尔还会露出胆怯的眼神。当拿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肚子饿了、或者发现爸爸妈妈要出门时,会用各种表情来表达她的需求。

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情绪。有一次,她看上了树林里的一根小木棍,把玩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把自己的脸颊划伤了。隔日又看上了爸爸手里的棍子,爸爸佯装训斥她:“还玩棍子,你忘记昨天玩棍子的时候,把自己的脸都划伤了?”没成想,她小嘴一瘪,“哇”的一声,“一招”打败了爸爸,原来她已经慢慢可以听懂我们的话语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情绪。

这些不经意间的微妙变化,给了我和家人太多的惊喜,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庆幸,一直是陪在她的身边,即使不是全天的陪伴,至少也保持着每天的陪伴。

在这里也呼吁一些新手爸爸妈妈,尽量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不要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不要增加孩子与自己的陌生感,不要因缺失陪伴孩子成长留下遗憾。当我们用心去陪伴,细心去观察,积极去参与孩子的成长,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突然变化”本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02.

陪伴,不一定是“昂贵的、复杂的”,

可以是“简单的”

常常以为有时间了,再去陪伴孩子;有足够的金钱了,再带孩子去游乐场;等买到好的材料了,再给孩子做玩具。自以为对孩子的爱应该是轰轰烈烈、地动山摇的,仿佛这样才有仪式感,这样才算陪伴了孩子;自以为孩子需要的也是富裕的物质条件,例如:高档的玩具、好吃的零食、昂贵的衣服等。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孩子需要的也只是父母充实的精神陪伴而已。

在疫情期间,一家人被困在湖北老家,一开始,总想着等疫情结束后要带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后来发现等待疫情结束是个漫长的过程,反而静下心来,也发现陪伴孩子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因地制宜,可以如此简单。

如:利用身边的材料,就地取材,给孩子做一个秋千,虽然有点“独特”,但也让孩子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

一场大雪后,给她做好保暖防护措施,带她去亲近自然、感受白雪皑皑的美景,享受冬天“这份大自然赋予的礼物”。

黄昏之时,我们在空旷的草地上坐着,没有任何目的,只是在这一片空闲中,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观赏夕阳下的景致,静静体会生活的美好。

时常的,陪她欣赏美丽的风景,带她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小树林,看看油菜花,听听风声、树叶声......... .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只要用心,“简单的”陪伴都可以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03.

陪伴,不是“控制式”,

而是尊重孩子的成长

在怀孕的各个阶段都看过有关育儿的书籍,也听过很多育儿专家的理论,但发现真正有了孩子后,依然不懂怎样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经过一次次的反思与学习,才知道什么样的育儿方式才适合自己的家庭,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自己的孩子。

疫情期间被困在湖北的老家,房屋周围都是大片的山林土地。我总是习惯给她穿着干干静静的衣服,可是稍不留神,她就蹲在地上用手去抓泥土,鞋子上也沾满了尘土,于是我一遍遍去擦拭她的手以及鞋子。觉得鞋子上有泥土太脏了,不仅影响她,也影响我们这些想去抱她玩的人,索性让家里人抱着她,不让她自己下地去走路。一旦她倔强地反复去玩泥土,我就想纠正她的行为。

同样爱干净的我,不太习惯家里乱糟糟的样子。所以在她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她一边玩玩具,我一边收拾,后来收拾的次数多了,就陷入了一种模式: 她玩玩具—我收拾—收拾好后,她又开始玩玩具—我又收拾......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相信大家也都猜想到了,那就是我不仅生气了,还认为她是个 “调皮”的孩子。

这种“日常事件”发生次数多了,我常常反思自己:

为什么我总是想“纠正”她的行为? 对于一岁两个月的孩子,一直都待在四周都是房、车的城市里,对泥巴的接触几乎是没有的,一碰到泥土肯定会好奇、去探索。如果鞋子被泥土弄脏了,洗洗就干净了呀。

同样的,为什么我会觉得她是个“调皮”的孩子,会因为她的那些“不听话行为”而烦躁不安?她才几个月大,还不会按照成人的标准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啊。

想着想着也突然明白了:孩子只是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了这个世界,从她生下来的那一刻,她就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一样的。不是孩子不听话、有问题,而是我出现了问题,孩子所有不被接纳的行为都源于我的不能接纳;我只能接受心目中期待的那个孩子,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孩子。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我不是“陪伴者”,而是一个“指导者、控制者”,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成长、去发展,一旦发现孩子的言行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就开始失望、焦虑、暴躁。

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所说: “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陪伴,不是“控制式”,不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生活、去成长,也不是带着某种“要求、控制、评价”去陪伴孩子,而是心无杂念、放下自我,专注享受与孩子共同玩耍的亲子时光,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

杨澜在一次与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吉尔博特聊天时,问他手头事情太多,常分不清主次怎么办?吉尔博特教授说: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后悔"。

未来的路还很长,可再不陪她 看雪,今年雪就化了,再不陪她去感受夕阳,今天的太阳就下山了, 再不陪伴她去看小草,这个 春天就过去了; 再不陪她,就再也看不到她这个时期的特性了.......

孩子的成长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她们也终将会脱离我们的怀抱,去追寻探索自己的未知新世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站在她身后,陪着她见证这个世界的美好!

最后,送给各位爸爸妈妈李元胜的一首诗: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

直到你眼中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

······

-作者简介-

史金霞女士,深圳市一杰早期教育科学研究院法律研究员,西北大学法学硕士。8年法律学习与研究经验,对幼儿园法律风险防范及家园危机处理有深入的探究与实践。一岁两个月孩子宝妈。

编辑 | 一杰韩锐

版权说明:以上视频、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拍摄提供。文章首发于一杰早期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若需转载一杰的原创文章,请,获得授权。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家庭教育有诀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来源:https://www.daihequ.com/info/1325753.html

标签组:[育儿] [亲子成长]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 [玩具

相关APP下载

热门话题

玩具推荐文章

玩具热门文章